洞察

此处记录着心得体会,来源于我的原创、书摘、转载

产品

开源项目和产品的区别

Memos 到底想做成什么产品,不得而知,项目页面上也没有看到 Roadmap,用户提 issue 想添加新功能,开发者觉得可以,就添加上了。用韩宇的话来说,Memos 是一个项目,Flomo 是一个产品,两者之间相差悬殊。项目是代码写出来的,产品是思考+代码写出来的,两者之间相差一个最重要的 “思考” 环节。
Flomo 的理念:持续不断记录,意义自然浮现。正好对应了记笔记是一个过程,需要有长期主义,你的笔记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带来意义和价值。

独立开发者新手上路少走弯路的必备SOP

第一种叫喜闻乐见,第二种叫感同身受,第三种叫对我有用,它们的共通点都是与我有关。

1.看各种产品的reviews:看那些人不爽的地方来发现灵感在哪。

2.逛reddit的社群:不建议 indiehacker 或者 side project 去哪些社群:比如要做 chrome 插件可以去 chrome edge arch 的社群,如果是做 saas 去找跟 saas 对应的,可以去 reddit 首页去看hottest 社群的帖子。

3. 是一个从模糊到具体的过程,让gpt 推荐关键词, 然后去找有一定活跃度,跟方向比较契合的 subreddit

4.不用做别人从来没做过的东西,很难搞定未知的部分,倾向于在别人做的领域做的微创新。整个流程有迹可循,可以偷用户、偷feature和已经被人验证了的商业价值。

1. 先卖再做,国内没有信任环境,需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,但是在海外这样做速度就慢了。卖的是期货,卖的是promise。与此同时,一定要建立信任度和ip,建立足够的曝光和信任。

2.做产品之前先做一个landing page。文案写得好,符合用户的阅读习惯,一定是有转换率的。

3.早期不用管seo,验证阶段就是找人去看landing page。各大社区发帖,or投放广告。快速能获得一定数据能知道roi。比如投了五十个美金,一个用户转换都没有,那大概率就可以不做了。

验证出来了, MVP也做出来了,也有用户买单,怎么决定什么时候加大产品投入? 1.转换率,用户从点击到使用→月付费→年付费的比例 2.资源范围内,有没有信心保持产品的持续增长。

1. 最好的方式使用过往的产品。

2. 没有的话,就锁定一个平台or一个社区,成为平台influencer或者某个相关社区的一份子。

学习

学习本身是一件痛苦的事情

我是通过分享和传播知识的方式来对抗这种痛苦,因为可以随时获得正反馈,获得学习之外的快乐。
还有一种更强的正反馈,就是把挣钱作为目标,挣钱就得做产品,做产品就会遇到困难,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,而且你的用户还会持续给你提问题和需求。

在某个领域深耕过的人都知道,想要达到行业顶尖,往往要付出比优秀更多的努力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,死磕一个领域追求顶尖可能得不偿失。在你努力追赶的时候,你所在的领域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,所以你必须不断学习。从80分到90分,往往需要付出比从70分到80分更多的努力。努力到一定程度后,带来的边际效应就会递减。如果你想成为某个细分领域前5%的人,可能需要换种思路,增加你所精通的领域。

你在A领域前20%,在B领域前20%,A和B交叉的领域也许你可以排在前5%。这就是大家都在推崇复合型人才的原因。如果你能涉猎更多的领域,你可能会在多个领域交叉处有所创新,产生创造性的见解。这让我想起了《呆伯特》系列漫画的作者斯科特·亚当斯。

亚当斯说,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高手,你大概有两个选择。第一个选择是,你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。这个非常困难,极少人能做到。第二个选择是,你可以练习两到三项技能,再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25%的水平,这就相对容易一些。而如果你能把这两项甚至三项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,就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。比如亚当斯自己。他的画画技能,写笑话技能,以及对“办公室政治”的了解,可能都不是全世界最好的,但是都能达到前25%的水平。于是他把这三项技能结合起来,就创作了“呆伯特漫画”。

工作分工提高了社会运转效率,但过度的专业化也让我们失去了对职业和生活的掌控感。人生是多元的,在生活中学习多种技能也能让生活更美好。科幻作家海因莱因写道:

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更换尿布、策划战争、杀猪、开船、设计建筑、创作诗歌、算清账目、搬砖砌墙、接续断骨、安抚将死之人、听从命令、发布命令、与人合作、独断独行、解方程组、分析前所未见的问题、清理肮脏的畜栏、编写计算机程序、烹制美味佳肴、高效地战斗,并勇敢地死去。只有昆虫才专业化。

当你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瓶颈时,不妨多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,寻求在一些交叉的方面做出突破。一个人也许没法成为一个顶尖的程序员,但他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程序员、优秀产品经理、优秀写作者的组合,他同样可以用自己拥有的多重技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。

沟通的本质是什么?是通过交流和解释来让对方理解自己的想法、情感和信息。就像是在两个人之间传递一个球。一个人将球(信息)扔给另一个人,另一个人接住球并理解它。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交流思想、感情和信息。可以用信息论来解释。首先你和对方都是信源,知识结构不一样,如何确保你说的对方能够听懂?

你得说人话,找共同点。其次,信息传输是有损的,文字、语音、视频都对信息进行了压缩和解压,一定会有损耗,如果可以最好面对面交流。最后,每个人沟通都有自己的述求,要学会倾听对方的心声。「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,要诉诸利益,而非诉诸理性。」

成长

不断成长,就不会有年龄焦虑。

在某个领域你一般般专业,就可以吸引很多用户;但你要特别专业,吸引的大概率会是同行。

获得工作的最好方法

就是展示你的作品
如果不把自己融入这个世界,没有人知道你的存在或你在做什么
多把自己曝光于这个世界,在诺大的人海中努力提升自己的存在

如何展现自己价值

人们都说要向上社交突破圈层,但如果你没太多价值,或者你的认知不足够和他人交流,无法理解他人的视野时,圈子不同就无法硬融。 每个人的破圈,大概是从一个小作品开始的。 作品上镌刻着每个人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,也镌刻了你的名字。 别人会通过作品,了解一个人,审视一个人。 当你的作品提供给他人价值时,你就会开始破圈。你会发现有更高思维层次的人愿意来帮助你,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愿意来加入你,有商人来撮合你一起搞钱,有用户来反馈感谢,有人会邀请你加入xxx私董会坐镇,也有人会向你了解落地遇到的困难。 这时候你能开始破圈,开始向上社交,因为你对他人产生了价值。 可以先从一个小作品开始,一个side project,一篇公众号,甚至一个小分享。 善意的给予会在80%的人身上穿梭而过,但会吸引来20%的注意,这20%会在接下来的生活中给予你80%的帮助。成年人的社交最健康的就是等值交换,这个价值可能是眼界、知识面、金钱财富、能力等等,如果自己没有价值,人家为什么要扶贫?
如何展现自己价值,作品是最好的身份标签

不能提出可行新方案就不要随意去贬低别人的劳动成果

个人成长的七个原则

一个人的成长,是持续发现更多关于自己、关于这个外部世界的真相。
《聪明人的个人成长》是 Steve Pavlina 的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籍,总结了个人成长的七个原则。以下是其中的几点要点:
1. 个人成长是不断发现更多关于自己和外部世界的真相,可以通过拥抱全新的体验来完善自己的心智地图。
2. 随着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,要改变过去低认知状态下的习惯依赖,远离成瘾行为和消极情绪。
3. 爱的本质是选择和谁建立联结,应该寻找与自己兼容的人,而不是与自己不同的人。
4. 欲望是能量的动力来源,要接纳自己真实的欲望,而不是追求社会教条或他人期望。
5. 真实的能量只存在于当下,设定目标的意义是提升当下的状态,专注于能让当下快乐的目标。
6. 坚持行动和自律的方法有个人指标管理(动作导向和最小产出目标)和难题前置。
7. 职业是创造性自我表达的首要途径,要找到自己最核心的信息,并通过适合的载体向世界传递。
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实现个人成长,提高自我认知和生活质量。

“想,都是问题;做,才是答案”

“除了肉体上的痛苦,其他的痛苦都是精神上的”

创业

独立开发者的几个阶段

第一层:这个东西怎么造出来?(没思路,语法错误,编译不通过,各种崩溃)

第二层:怎么把这个东西卖出去?

第三层:我应该添加更多振奋人心的功能,还是像“可乐”一样,一旦制造成功后续主要问题是怎么在生产和销售上scale(比如优化AIGC的执行效率,服务器成本,想办法卖更多出去)

第四层:除了可乐,是不是还能生产雪碧,是不是还能生产无糖版本的可乐,是不是可以在可乐里面加咖啡因让人依赖? 大规模铺开,扩大产品线,超过了一个人的研发能力,需要请人,完成从个人到企业的突破?

第五层: 可乐引起了全球注意,怎么避免大家说可乐喝多了不健康,甚至有人要立法ban掉可乐?怎么说服从幼儿园到大学,让食堂都配备我们的可乐机?

有人搞出了奶茶,卖的比可乐贵,利润更好,我要不要收购奶茶公司还是组建一个团队自己开发奶茶?
KFC自研了可乐替代品,我要不要开一家popeye把KFC干掉?
运输可乐成本很高,要不要开发自己的物流网络,并且把物流作为业务提供给公众?
钱赚太多了,每年利息都比营收高了,重点要不要放在投资而不是业务上面?

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同行业友商,而是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
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

一个公司80%真正有价值的工作都是20%的头部队员创造的,应当给他们足够高的薪资。
不过薪资这种东西,本质在于兜底,而不是激励,涨薪的效用顶多坚持两周就消散殆尽,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。

对于自律、专注解决问题的一流队员,你涨不涨薪他们都能把事情做得漂亮,这不是他对你所提要求的回应,而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。涨薪是为了给他们体面、符合市场水平的劳动报酬,不可占人便宜。

对于总需要他人推着走的队员,他们追求的是工作稳定、高薪、责任少,且不愿意为此付出过多努力。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是这样,这也没有什么错,唯独缺少了挑战人生的勇气和能力。

前者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核心,或者自己创办一家企业。后者习惯成为附庸,隐匿在群体中。
创业公司应当尽可能对前者慷慨,让团队多一些有勇气挑战自我的人,精气神会完全不一样。

关于公域和私域

两个战场,两种游戏
想象一下,私域是你的私人聚会,你需要确保每位宾客都感到特别和满足。而公域呢?它更像是在热闹的市场上吆喝,试图吸引尽可能多的路人的注意。两者需要的策略和技能大相径庭。

私域的秘密武器
“零存整取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策略,在私域里,这意味着你要持续地给关系账户存入情感和价值,然后在关键时刻一次性大量提取,让人眼前一亮。

公域的挑战
要在公域里脱颖而出,你得成为一个热点侠,不断寻找或创造热点来吸引流量。如果直接追逐热点让你感觉自降身份,那么准备挑战深度热点,虽然难度加倍,但成功后的满足感也是双倍的。

精力的分配
无论是私域还是公域,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。因此,同时深入挖掘这两个领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

从个体到群体
私域让你深入了解每一个个体,就像是独角戏的主角。转向公域,你需要将镜头拉远,面向一个广阔的听众,这就需要转换你的风格。

精英与我们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如果能在私域或公域中取得成就,那已是可喜可贺。而那些能够双栖的超级英雄,无疑是行业中的稀有动物。

虽然在私域和公域同时大放异彩充满挑战,但谁说挑战不是乐趣的一部分呢?记住,无论你是在建立深度关系还是抓住注意力,保持你的独特风格和乐观态度,最终你会在这两个世界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

招聘

是否有管理体系

当招聘管理者时,可以着重考察他是否有管理体系,可以问:
你是怎么搭班子的?
你是怎么招聘的?
你是怎么管理员工的?
你是怎么拆解目标的?
你是怎么追踪目标过程的?
你有没有可以拿给我看的数据仪表盘?

追求和视野

招人看两点:
1.有没有追求——这是动力源的问题,有追求的人,会更加自驱,为了自己的追求,会去做到目之所及内的最好;会更爱惜自己的羽毛,不会应付了事。
2.有没有视野——光有追求不够,还要看候选人的视野,如果视野的上限很低,即便再有追求,他的上限也就在那,而视野广到知道地球上最好的东西是怎么样的,配合「有追求」,他就会不断努力攀爬到那个最好的位置。